新常态下,创业者要有创新“功夫”

发布者:信息工程发布时间:2015-04-27浏览次数:601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此前关于“大学生创业项目95%没有创新”的言论被媒体广为报道,在3月5日的政协小组会上,俞敏洪更正了这一数据:“其实这个比例应该是99%,我所接触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只有1%带点科技创新的感觉。”

  对于俞敏洪的失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了回应,“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面对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创业的困难有哪些?如何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大学生创业难在哪?

  把握好创新方向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虽有改革和政策助推,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人创业也面临不少困难,更不用说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了。项目、资金、经验、创意等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让大学生创业者铩羽而归。

  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所处行业明显以服务业为主,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平均日常用工数为23人,日常用工数在5人以下的企业占50%,绝大多数属于小微企业。

  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孙维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并不乐观:接近七成的创业人员目前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还有17.3%的人的创业项目处于亏损状态;而通过创业能够月收入过万的人,仅占1.6%。孙维表示,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收益低的现实状况。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一定要把握好方向,必须具备创新基础,“我们学校也有学生说要去创业,我就跟他们说,如果是搞个小卖部、搞个小饭馆,那就要慎重考虑了,还是先打好学习基础”。

  高校创业教育怎么教?

  引入第三方力量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课堂必须要引入创业教育,这是很多代表委员的共识。

  “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有所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宜宾丽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易家祥自称也是创业者,他表示,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但是深度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王志刚认为,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先天不足,“老师们不是企业家,在创业方面都不是什么高手。让一批没有搞过企业的、自己没有创业的人去搞创业教育,怎么能搞好?”

  对此,2014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洪宇建议,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引入第三方力量,邀请在企业一线、有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人来授课。

  如何帮扶学生创业?

  系统扶持,一样都不能少

  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和帮扶措施,但要适应经济新常态,代表、委员们认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今年政协会议,九三学社的一份中央提案显示,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瓶颈,为此该提案建议,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国家专项经费,支持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同时,设立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主要用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启动资金。

  除了资金等帮扶措施,周洪宇认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还要给平台、给机制、给激励,进行系统扶持,要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既可以获得创业知识,还可以获得创业资金、场地、税收等综合服务的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引领大学生成功创业,“是一个社会工程、系统工程”。首先需转变观念,要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创业,创业不仅仅是办公司,只要有事业心、敢于打拼、有创新意识,不管在什么岗位都是在创业。有了这种意识之后,辅以学校、企业家和行业协会等提供的创业指导,找到合适的项目,再加上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等资金方面的必要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自然就可以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