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万毕业生,就业or创业路怎么走?

发布者:信息工程发布时间:2015-04-27浏览次数:630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创客”,当这些亮眼的鲜词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当它们与“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的数字放在一起,高校毕业生就业又一次成为焦点。

  就业难,创业更不容易。高校毕业生该如何走上就业或是创业的路?

  问题:“难”将成为毕业生就业新常态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常态”,全国政协委员郑惠强日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分析说,一方面,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毕业生结构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政府希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大学生创业意愿也显著增加,但在具体实践中面临诸多困扰。例如,难以发挥专业优势,大学生创业企业在竞争中往往被“歧视”,难以被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认可等。

  如何破解毕业生就业难?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委员无奈地表示“很难解”,不能简单地说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也不能简单地鼓励毕业生去创业,“找工作难,创业更不容易。”

  对毕业生的学历歧视变隐蔽了

  谈到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具体问题,王长华委员指出,这两年社会对毕业生的学历歧视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更隐蔽更严重。

  2013年全国两会上,王长华委员提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学历歧视”问题,他说,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注明“本三毕业生除外”、“本科毕业生要求"211"、"985"大学”,将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毕业生排斥在外。即使是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博士,在应聘中也会遭遇学历被“查三代”的尴尬,有的仅仅由于本科学历不是出身“211”、“985”等重点大学而被拒。

  这份提案提出后很快有了回声,国家随后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禁止学历歧视。

  “无奈的是,两年过去了,学历歧视问题并没能缓解”,王长华委员说,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去掉了学历歧视条款,但实际操作时学历歧视却更严重。

  王长华委员说,普通院校也有好的专业、优秀的学生,学历歧视毫无道理。“若从根本上解决学历歧视问题,就得去掉"985""211"这种给院校带帽子、挂标签做法。”

  声音:抱怨找不到工作要自我反思

  “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若说大学生就业难到工资还不如农民工的程度就是炒作了”,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还是个人如何选择的问题。

  他说,“我带的很多学生都是外地的,如果都选择毕业留在上海工作怎么能不难呢,”也有的学生嫌上海房价高,嫌上海的饭菜不合胃口,回到家乡的高校得到了很好发展,几年时间就当了副教授。

  他认为,比尔盖茨没念完大学,创业成功。马云大学念外语专业,没有当老师,也创业成功。因此,是不是念大学、做什么工作,个人选择很重要。

  葛剑雄委员认为,有人抱怨花了昂贵学费却找不到工作,没有任何意义。要反思自己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为什么要花很多钱念大学?有的人适合接受职业教育,有的适合念大学,要对自己有正确认识,做出明智的选择。

  创业可以带动就业

  “在中国,每年有一二百万毕业生不能立马找到工作不会成为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家庭结构和社会宽容度极其能消化不就业人群,中国的父母对找不到工作的孩子有很长的宽容期,不会像国外父母那样把孩子踢出门。

  他说,连续五六年来,中国每年都有大量大学生毕业时没能找到工作,“这些毕业生慢慢地就被消化掉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就业率造假的问题,”俞敏洪委员说,政府重视就业是对的,但是没有必要把就业指标变成大学教育的考核指标,使得很多大学想各种办法去造假。“政府没有必要托着大学走,如果最终这所大学教育质量实在太差,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就让它倒闭去。”

  因此,俞敏洪委员认为,创业可带动就业,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鼓励就业就够了,至于未就业的会慢慢消化掉。

  建议:解就业难题要多方努力

  王长华委员认为,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需要统筹考虑,多方努力。比如,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能再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要加强;再比如,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政府要推动中小微企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毕业生基层就业提供好的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文学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增加就业岗位。和其他产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投入少,见效快,吸引就业潜力巨大。

  大学生创业不用着急

  去年年底,俞敏洪委员创立天使投资基金,什么样的创业者会被他选中?“作为一个创业项目,我们看重的第一要素是人,这个人本身做事情靠不靠谱,有没有尝试,常常大家说要挑一个特别有个性的人,当然有个性很好,但是有个性没有尝试是一件可怕的事。”他把创业者自身素质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项目。“我们要把创新创业做为一种常态来推动,而不是当成一种运动,”俞敏洪认为,国家未来30年都是创业的机会,创业不是那么着急的一件事情。

  他鼓励想创业的大学生们要多吸收各类学科的知识,“实际上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大学创业成功的人还是蛮多的。这不是因为北大的学生素质要高,更加重要的是还有一个统计数据,在这些做事情成功的人中间,北大的文科的学生还占了不少。而文科学的东西,比如学英语、文学、哲学,好像跟创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为什么这些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创业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各种学问学多了联合起来,它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融会贯通的思维状态。

  鼓励企业家成立天使基金

  “大学生创业最需要政策支持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目前政府给大学生的创业贷款额度普遍是10万元,可能稍微少了一些。”俞敏洪说,某种意义上,资金投入到大学生创业上,比投入到大型工程上,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对中国而言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加有效,因为人的创造力是可以翻倍的。

  他建议,除创业贷款外,政府还应该鼓励企业家不断成立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并在税收方面进行适当减免。“据我统计,目前中国的天使基金还不到500家,我就投了3家。”他十分看好那些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创客”,也热衷于帮助他们。“尽管只是小额投资,但仍值得更多成熟的企业家去扶持。”